【头条】额尔古纳:祖国北疆的亮丽风景线
| 招商动态 |2016-08-15
额尔古纳
祖国北疆的亮丽风景线
额尔古纳市因中俄界河而得名,坐落在祖国雄鸡版图的冠首处,北依大兴安岭,南连呼伦贝尔大草原,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2.8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汉、蒙、俄罗斯、回、满等20个民族和谐共处的家园。673.11公里的边境线上,有黑山头、室韦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全市有林地面积216万公顷,天然草场52万公顷,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1条,有高纬度、低海拔木本类“亚洲第一湿地”。额尔古纳市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依法治市、创新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成“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向俄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丰富、生态完好、多民族聚居,构成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
历史厚重的文化古城
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举世公认的蒙古族的发祥地。公元一世纪,拓跋鲜卑祖先从鲜卑石室出发,南迁大泽,曾在这里长期居留,拉布大林西山古墓群的发现,为追溯鲜卑人的历史足迹提供了有力佐证。隋唐时期,蒙兀室韦部落在这里游牧狩猎,生息繁衍,公元13世纪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额尔古纳河畔整军修武,一举打败札木合、收降翁吉剌,统一蒙古诸多部落,为后日施展宏图伟略奠定了根基,今额尔古纳境内的黑山头古城就是成吉思汗大弟拙赤·哈撒儿的故都。就是这片净土,养育了蒙古、拓跋鲜卑、达斡尔、鄂温克等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在这里繁衍成长,又从这里走出。拓跋鲜卑走出去,建立了北魏,蒙古人走出去,建立了元朝。
早在17世纪,俄罗斯人即已抵达额尔古纳河沿岸。186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的东段边界。但此后仍有俄罗斯人越界到中国境内开垦、放牧,为此雍正五年,清政府在作为中俄东段边界一段的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设立了12座哨卡,以防俄罗斯人越界。十月革命后,俄罗斯人向中国的移民达到高潮。两国边民经过长时间的交往,跨河而居,“始而相交以为友,既而相爱以为婚”,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华俄后裔群体。据《呼伦贝尔志略》记载,1922年在额尔古纳市定居的俄罗斯人共1855户,9883人。额尔古纳市的第一代华俄后裔大多出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是我国俄罗斯族的主要聚居地,当地百姓仍保留着俄罗斯族传统的民俗文化特色风情。
保护完好的生态名城
“湿地、花海、白桦林”是额尔古纳的真实写照,这里资源丰富,生态完好。森林覆盖率74.61%,有52万公顷内蒙古自治区类型最齐全、保存最完好的天然草场,水资源储量达35.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大,淡水资源是中国人均占有量的21倍、耕地是23倍、草原是19倍、森林是178倍。目前,额尔古纳市域面积的70%为自然保护区,90%为绿色覆盖地,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最中国生态城市”、连续三年荣登“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荣登“2015中国最美县排行榜”。
被誉为‘亚洲第一湿地’的额尔古纳湿地是中国目前保持原状态最完好的湿地,莫尔道嘎原生态森林是中国最后一片寒温带明亮针叶原始森林。近年来,额尔古纳市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森林城市和传统村落保护为抓手,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宜居的生存发展环境,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资金5.2亿元,实施了天保工程、退牧还草、公益林管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坚决打击毁林毁草开荒行为。完成工程造林6.6万亩,义务植树66万株,从1999年至2014年地方林新增林地面积达6.8万公顷。
绿色发展的幸福之城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呼伦贝尔市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适应新常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托资源禀赋、龙头带动,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依托特有的旅游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口岸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做大做强口岸经济,建成“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向俄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功能,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十二五期末,额尔古纳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1亿元,年均增长11.4%;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4.4亿元,年均增长13.5%;地方财政总支出15.1亿元,年均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7亿元,年均增长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亿元,年均增长15.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200元提高到22965元,年均增长11.7%;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110元提高到20415元,年均增长12.9%。招商引资完成5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