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京津冀#“特色小镇”旋风强烈来袭!
| 招商动态 |2017-02-24
2016年7月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一经发出,京津冀地区迅速响应,出台相关政策引领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8月12日,河北出台《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育建设100个特色小镇。
8月14日,天津随即出台《天津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推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创建10个市级实力小镇、20个市级特色小镇。
目前,京津冀地区九个小镇入围住建部首批特色小镇,其中北京市3个:房山区长沟镇、昌平区小汤山镇、密云区古北口镇;天津市有2个:武清区崔黄口镇、滨海新区中塘镇;河北省有4个:秦皇岛市卢龙县石门镇、邢台市隆尧县莲子镇镇、保定市高阳县庞口镇、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镇。
未来,京津冀地区将推动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全面引领驱动整个华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
一
华北地区各省市特色小镇建设政策
北京篇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功能性特色小城镇,提高小城镇承载力,更好地对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起到“桥头堡”作用。
北京市特设小镇建设以区域为单位,调整重点镇规划布局,明确各类小城镇的功能定位。早2011年前后,北京就曾通过发展基金扶持的方式引导全市42个重点镇及部分条件较小的一般镇建设“特色小镇”,此后在乡镇建设引导过程中特别强调差异化建设与特色发展。
如平原地区的乡镇,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部核心功能区”,将积极承接中心城和新城疏解的生产性服务业、医疗、教育等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大学镇、总部镇、高端产业镇;
西北部山区乡镇,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涵养区”,将重点发挥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养老镇、休闲度假镇;
围绕重大项目建设、重点资源利用,还将统筹规划建设雪上运动小镇、世园小镇、环球影城小镇、新机场服务小镇、科技信息小镇等一批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带动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和增收致富。
天津篇
天津市特色小镇建设很灵活。没有就建设投资标准做明确说明,在小镇“特色”的界定上也更为宽泛,“电商小镇”、“台商小镇”、“工业创新小镇”、“创客小镇”等多种“特色”表现形式也纳入“特色小镇”之列。
到2020年,天津市将创建10个市级实力小镇、20个市级特色小镇,在现代产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商业贸易、自主创新等方面竞相展现特色,建设成一镇一韵、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实力小镇、特色小镇、花园小镇。特色小镇与以往示范镇相比,特色小镇具有四大特色。
一是重运营、轻开发。
以往的示范镇建设需要对原有镇区进行大拆大建,多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再以简单的大规模开发为主,更多引入城市运营的理念,把文化功能作为“内核”,充分挖掘、展示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更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形成凝聚特色小镇的新的文化氛围。
二是重市场、轻行政。
特色小镇具有紧凑而明确的空间范围(3平方公里左右),更强调“转型”和“创新”的含金量,它集聚的是整个产业链中一部分高端的核心环节,以及与主导产业相互关联、共存、促进的各种创新功能、服务功能、社区功能、文化功能等。
三是重颜值、低成本。
特色小镇在满足小镇居民产业、居住、游憩等功能基础上,更强调精细、美观而具有地域辨识性,更加强调小镇绿化景观等的塑造,实现城乡空间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
四是重制度、轻蓝图。
要“一镇一策”,“一类一策”,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同时对特色小镇的企业全面实现电子化审批。
目前,天津各区相继启动编制特色小镇规划。
武清区将打造电商小镇、台商小镇、工业创新小镇、创客小镇、欧式风情小镇、运河创意休闲小镇等“市级特色小镇”,以及自行车小镇、绢花小镇、泉州水城、津门首驿、东方马都等“区级特色小镇”。
西青区中北镇打造产城融合特色小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
东丽区华明高新区建设制造业特色小镇,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基地,同时发展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工业科技打印等。
河北篇
河北省计划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育建设100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
—— 特色小镇建设指导意见
1.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景区的“区”,一般布局在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站周边及交通轴沿线,适宜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地域。特色小镇规划要突出特色打造,彰显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形成“一镇一风格”;
2.建设用地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聚集人口1万至3万人
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建设用地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聚集人口1万至3万人;
3.按照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护重要历史遗存和民俗文化,挖掘文化底蕴,开发旅游资源,所有特色小镇要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4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并推行“景区+小镇”管理体制。
4.要有明确产业定位。特色小镇要聚焦特色产业集群和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兼顾皮衣皮具、红木家具、石雕、剪纸、乐器等历史经典产业。
5.每个小镇投资20亿元以上。突出有效投资。坚持高强度投入和高效益产出,每个小镇要谋划一批建设项目,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第一年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20%,金融、科技创新、旅游、文化创意、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对完不成考核目标任务的予以退出。
6.引进人才,创新特色产业。集聚高端要素。根据产业定位量身定制政策,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企业高管、科技创业者、留学归国人员等创新人才,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公共服务APP,提供创业服务、商务商贸、文化展示等综合功能。
—— 河北省特色小镇申报规则
1.自愿申报
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提出申请,由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创建书面材料。各县(市、区)制定创建方案,明确特色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并附概念性规划。
2.分批审核
根据申报创建特色小镇的具体产业定位,坚持统分结合、分批审核,先分别由省级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初审,再由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联审、报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审定后公布。对各地申报创建特色小镇数额不搞平均分配,凡符合特色小镇内涵和质量要求的,纳入省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3.动态管理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按照“宽进严定、分类分批”的原则推进。制定年度考核办法,以年度统计数据为依据,公布年度达标小镇,兑现奖惩政策;对连续2年没有完成建设进度的特色小镇,退出创建名单。
4.验收命名
制定《河北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通过3年左右的创建期,对实现规划建设目标、达到特色小镇标准要求的,由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认定为省级特色小镇。
在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中,山西省有3个,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吕梁市汾阳市杏花村镇;内蒙古自治区3个,赤峰市宁城县八里罕镇、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
在京津冀特色小镇建设力量的强烈带动下,山西、内蒙古地区也紧随其后,大力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