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唱响中国梦 草原盛放团结花】
| 招商动态 |1970-01-01
——新巴尔虎右旗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纪实
这里,是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这里,神圣的宝格德乌拉山日夜向人们传递着信念与幸福,克鲁伦河、呼伦湖、贝尔湖千百年来坚守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吉祥;这里,有雄鹰的剽悍、有天鹅的端庄;这里,有骏马驰骋的激越、有能歌善舞的巴尔虎蒙古人演绎的永不改变的热情与奔放。如果把中国版图比喻为一只鸣晨的雄鸡,那么新巴尔虎右旗就是它翩翩欲动的冠顶。鸡鸣闻三国,出门踏五洲。这里是中、俄、蒙“0”界桩出发的地方。
地处北疆,新巴尔虎右旗是怎样开展民族团结工作,落实这个固边之本的呢?
新右旗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贯彻民族政策为中心,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列入党校培训内容,邀请资深教师系统讲解,从旗委中心组学习到部门的学习中都有民族团结这一话题。
二是以各民族团结为先导,发展地区经济建设。以畜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整合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项目300余项。通过结对帮扶、共建联谊、走访慰问等活动,保持和谐稳定的企地关系,共建和谐牧区。
三是以共建美丽家园为动力,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几年来,全旗累计投资14.08亿元,使中心城镇绿化、美化、亮化水平显著提高。全旗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079公里。
四是以惠及全民为目标,民生事业进一步深化。累计投入34.7亿元用于民生领域,民生支出占全旗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二;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实现脱贫2294人,新增就业3706人;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由250元、165元提高至480元、275元;扩大医疗参合农牧民受益范围,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牧民年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968元提高到2016年的18194元,整整翻了6倍。
五是以人才培养为重心,提高民族干部使用率。目前,全旗少数民族干部1552人,占全旗干部总数的90.8%,其中,副科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288人,占同级别领导干部总数的90.5%。
(民族团结进校园)
六是以蒙古语文工作为抓手,蒙汉文字平等使用得到保障。目前,全旗蒙汉两种文字合格率达98%以上,各行政事业单位公章、牌匾合格率达100%。为了民族之间的沟通文化的融合发展,新右旗从教育抓起,汉校加授蒙古语课程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区率先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认定。
(尊重、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蒙古语日”宣传活动)
亮点1旗委、旗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祖国北疆的每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哨所,守卫着千里边防;每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为伟大祖国站岗”的护边构想,创建了“蒙古包哨所”,培训了“牧民哨兵”。形成了以“军警民联动、区域大联防”为主的“三位一体”联动联防模式。全旗连续数年未发生重大涉外事件,保持重特大公共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的“零”发生。连续3年被授予自治区级双拥模范旗荣誉称号。原旗委书记白爱军被评为“全国十大戍边英模”之一,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亮点2兴边富民工程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助力引擎。近年来,新右旗积极争取“兴边富民”项目资金,投入于建设畜牧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市级龙头企业,发展牧民合作社,建立特色种养殖基地,取得较好的成绩,完成农牧业销售收入2.15亿元,实现增加值7000万元,带动农牧民2400户6315人。
新右旗不仅做好争跑上级各种项目扶持资金的同时,提出为企业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地企和谐发展理念,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多家驻地企业,目前规模以上企业有16家,年产值突破了100亿元。
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达矿业就是典型的一家企业,入驻新右旗以来,累计选采矿400多万吨,销售收入40多亿元,缴税9亿元;帮助100多名老人购买养老保险;投资70万元购进发射装置,解决牧民看电视难问题,丰富了牧民文化生活;该企业还为了满足有意愿就业的牧民子女心愿,送他们到云南有色金属冶炼专科学校免费就学,毕业后在荣达矿业就业,有效地解决牧民的就业难题。
亮点3民俗民贸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旗有民贸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7家,民族服饰及手工艺个体工商户8家,从业人员351人。新右旗具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发展前景广阔。截至目前,民俗民贸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00余万元。
亮点4国际交往,收益良多。多年来,新右旗与蒙古国东方省之间举办经贸洽谈会和新春联谊会15届,达成合作内容32项;两国两地也多次开展“‘乌音嘎’国际蒙古文书法展”“蒙古人唱中文歌曲”“我眼中的阿拉坦额莫勒”等书法、诗歌、民间那达慕等文体艺术交流活动,又与俄罗斯赤塔州每两年举办一届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收获了友谊,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亮点5组建成立政策研究翻译局,这在呼伦贝尔市旗市尚属首家。规范了全旗蒙汉翻译工作,提高了行文质量和速度。
民族团结进步是强边之本,是国家基石,是复兴中国梦的保障。中国梦,不光是每个人的梦,也是民族的梦、同样是赖于生存在巴尔虎草原上的广大牧民群众的幸福之梦。只有民族团结,才可谈万众一心;只有万众一心,才可谈实现中国梦。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因此,只有加强民族大团结,才能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一项长期任务,没有终点,新巴尔虎右旗草原人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民族团结进步伟业,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神圣的宝格德乌拉山脚下,在穿越巴尔虎草原的克鲁伦河畔,不断奏响草原民族团结新乐章。
城 市 名 片
新巴尔虎右旗,简称新右旗,俗称“西旗”,位于祖国北部边疆,是内蒙古19个边境旗和33个牧业旗之一。国土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34598人,平均每0.8平方公里1人。全旗有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等11个民族,其中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5%。
民族 团 结 进 步 史
新右旗有着史诗般的光荣传统,从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民族团结进步史。1962年,经周恩来总理倡议、乌兰夫副总理安排,3000名上海孤儿被送来草原,巴尔虎草原人民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其中的20多名孤儿,让他们在草原上安家,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安享生活。
1968—1969年,呼伦贝尔接纳知识青年10776人,其中888名天津知青落脚新右旗。他们得到牧民亲人般的呵护。19岁的女知青张勇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广大知识青年服务草原、扎根草原,让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汉族同胞的热情和真情,而草原人民的淳朴和善良也深深感动着知识青年们。可以说,知青们成为了联结各民族间团结的桥梁和纽带。
在巴尔虎草原上,民族团结有着说不完的故事,米德格玛,一位草原上普普通通的牧民,从1994年开始,她无偿照顾邻里家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和无家可归的孩子,用爱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她的事迹传出了整个草原,感动着大江南北,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百名优秀母亲,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
从上世纪60年代的草原阿爸、额吉,到如今的米德格玛,一代又一代的巴尔虎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草原处处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小小社区里的浓浓民族情
(克尔伦社区多民族居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
克尔伦社区位于新右旗阿镇中心繁华地带,辖区面积1.04平方公里,有12个小区,常住人口1946户。150名党员,工作人员9名,9个网格,52个居民小组,有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柯尔克孜族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
近年来,克尔伦社区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阵地,以强化教育引导、加强民生服务、组织文化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为抓手,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在社区形成了团结和谐、邻里互助的良好氛围。
教育引导实现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组织社区采取不同形式,宣传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基本常识,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营造环境。克尔伦社区每月两次组织社区居委会干部、居民党员集中学习民族政策知识,强化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夯实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思想基础。
加强民生服务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稳定。民族团结是克尔伦社区的主旋律。建立了党支部为核心、网格管理为基础、各类志愿队伍和服务组织联动的运行体系,制定了全程代办、爱心帮扶、健康关爱等服务模式,为社区各族群众提供了就业再就业、民政低保、法律援助、老年人工作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还设立了
